這段故事,出在明朝洪武年間。
1。升官
郭家世代務農,到了郭長庚這一輩,仍辛辛苦苦在地里刨食。郭長庚雖然不通文墨,但見多識廣,為人處世極有遠見,他要兒子郭炯用功讀書,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夙命。
洪武六年,郭家喜從天降,郭炯在殿試中一舉奪魁,中了狀元。郭炯一夜之間鯉魚跳龍門,全家人樂得嘴都合不攏。
新科狀元由吏部分派官職,通常有三種安排:頭一等是進翰林院當學士,翰林學士常跟皇帝打交道,升遷的機會很多。第二等是外放做知府,所謂“三年清知府,十萬雪花銀”,這個比較實惠。最差的是分到各部衙門,當那種有職無權的小京官。
郭炯家境貧寒,朝中既無靠山提攜,兜里又沒銀子打點,前兩種待遇自然享受不著。最后,他被安排到禮部,做了俸祿微薄的員外郎。郭炯不敢挑肥揀瘦,老老實實接受了任命。
郭炯是個孝子,剛在京里安頓好,跟著就把父母從老家接了過來。
一晃過了五年,郭炯原地踏步,仍是個窮酸的員外郎。
不久,丞相胡惟庸做五十大壽,文武百官都趕著去送禮。郭炯明白,這是個溜須拍馬的好機會,如果能討得胡丞相歡心,立馬就能往上爬。可惜自己囊中羞澀,買不起像樣的賀禮,只能瞪眼干著急。
郭長庚知道了兒子的心事,他冥思苦想,琢磨出一個好辦法。
次日,郭長庚揣上二兩銀子,早早出了門。中午時分,他捧著一個細長的錦盒,興沖沖回到了家里。
一進門,郭長庚就將錦盒交給兒子,神秘地說:“把這份壽禮送給胡丞相,管保他會喜歡!”
郭炯捧著錦盒左看右瞧,猜不透這里面究竟裝著啥。于是,他小心翼翼打開了盒蓋……
呈現在眼前的,是一根做工精細的紅木拐棍。
郭炯盯著拐棍瞅了半天,沖父親狐疑地問:“就,就送這個啊?!”
郭長庚點了點頭。
郭炯哭笑不得,嘆著氣問:“爹,您是不是老糊涂了?胡丞相什么奇珍異寶沒見過,能,能看上這木頭拐棍嗎?!”
郭長庚說:“眼下,胡丞相啥都不缺,就缺根拐棍。”
郭炯連連搖頭,反駁道:“胡丞相腿腳靈便得很,根本用不著拄拐棍。”
郭長庚卻不以為然,堅稱胡惟庸肯定喜歡這份壽禮。郭炯拗不過,只得硬著頭皮,把錦盒送到了丞相府。
送完壽禮,郭炯一直忐忑不安,他擔心胡惟庸看了拐棍會大發雷霆,怪自己輕慢放肆。這樣就弄巧成拙,馬屁沒拍成,反倒得罪了胡丞相,后果不堪設想。
幾天后,胡惟庸的壽誕到了,郭炯也收到一張請柬,邀他去丞相府赴宴。
郭炯戰戰兢兢來到丞相府,在壽宴大廳找了個偏僻位置,低著頭坐了下來。不一會兒,壽宴正式開始,賓客們依次捧著酒杯,挨個向胡惟庸祝壽。
當郭炯走到胡惟庸面前時,胡惟庸笑著對他說:“閣下所送的禮物,老夫十分喜歡!”
郭炯一時沒聽懂,胡丞相的這句話,究竟是肺腑之言,還是正話反說?可在場的官員都認為,郭炯一定不惜血本,給丞相送了罕見的重禮。
半年之后,胡惟庸瞅個機會,將郭炯破格提拔為禮部侍郎。郭炯又驚又喜,這下他終于相信,那根拐棍確實送到了胡丞相的心坎上。
一根普普通通的木頭拐棍,為何能壓倒成堆的奇珍異寶,博得胡丞相的歡心呢?郭炯對此百思不解,于是便向父親求教。
郭長庚捻著胡須,沖兒子反問道:“你想想看,送什么樣的禮物,最討人喜歡啊?”
郭炯說:“缺什么送什么,最討人喜歡。”
郭長庚點點頭,又問:“那么,眼下胡丞相最缺的是啥?”
郭炯撓著頭皮,自言自語道:“丞相位極人臣,既不缺榮華,也不缺富貴……他,他到底缺啥呢?……”
琢磨了半天,郭炯仍沒找到答案。
見兒子回答不出,郭長庚點撥道:“樹大招風,豬胖挨刀。常言說伴君如伴虎,依我看,眼下胡丞相最缺的是安全感。”
郭炯聽了茅塞頓開,他湊近父親,壓低聲音說:“爹爹所言極是。當今圣上疑心很重,胡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,確實高處不勝寒。”
郭長庚微微一笑,進一步解釋:“人活到七老八十才用得著拐棍,送拐棍給胡丞相,是祝愿他能平平安安告老還鄉。這樣的壽禮,他能不喜歡嗎?”
聽到這兒,郭炯頓時恍然大悟,對父親的高招拍案叫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