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霸是西漢名臣,在地方為政時政績突出。他關心百姓,親自制定安民條款,規勸黎民遵章守法,就連家常瑣事也考慮得周到得體。一番治理之下,工作很快見了成效,當地“路不拾遺,夜不閉戶”。
漢宣帝見黃霸將地方治理得如此之好,認為讓他只在地方任職實在大材小用,便動了提拔之念。于是,他先征召黃霸擔任太子太傅,后遷升他為御史大夫,直到丞相。然而,黃霸當上丞相后,依然像在地方任職一樣,關注瑣碎事務,比如男女不同路、子弟當盡孝等。如此思路之下,他在丞相任上自然政績平平。《資治通鑒》評價:“霸材長于治民,及為丞相,功名損于治郡。”
清代有位學子叫惠士奇,才高八斗、學富五車,考取舉人、中了進士,被任命為廣東學政。這個職位很容易腐敗,但惠士奇“校士公明,一文不取”。時任兩廣總督楊琳對他特別欣賞,上奏雍正皇帝:“臣遍歷各省,所遇學臣中,僅見者有此清操特出之員。”
雍正深感清廉人才難得,試圖讓惠士奇擔任更重要的行政官職。但他沒有立即這么做,而是向楊琳進一步了解:“惠士奇觀其人,吏治可以用得否?”楊琳如實回奏:“惠士奇未做過臨民之官,臣與之共事三年,觀其作用,惟有衡文乃其所長,恐非吏治之長材也。”雍正一聽,就讓他繼續做廣東學政,將其調回京師后,也是繼續用其所長,任命他為專管文史方面的翰林院侍講學士,后來又任命他擔任侍讀學士。惠士奇在這個崗位上兢兢業業,頗有建樹。